更多好书|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方法•规则•案例

一本书说透“营商环境”。权威剖析十大营商环境关键指标,全景呈现中国排名提升背后的制度变革之路
作       者:
罗培新 
译       者:
 
定       价:
128.00 
书       号:
9787544779951  
出       版: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20年1月 
装       帧:
精装 
开       本:
16开 
页       码:
534 
立即购买:
推荐信息
内容简介

“营商环境”这一时下热词,源于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的“Doing Business”项目调查。该项目调查始于2002年,通过对各经济体营商人士进行问卷调查,评估企业生命周期内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收集并分析全面的定量数据,从而实现对各经济体商业监管环境的比较,最终发布《营商环境报告》,供学术界、记者、私营部门研究人员和关注各经济体商业环境的其他人士参考。

本书以此为背景,详细介绍了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的价值观、方法论及十项指标,同时提供了世行问卷链接供下载阅览。本书清晰的图表和丰富的案例使人们认识到,健全、有效的商业监管对鼓励创业和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并为商业监管的法律与政策框架提供了一个可供讨论的平台,也有助于读者了解“营商环境”的含义,以及近年来中国为提升营商环境所付出的努力。


作者介绍

罗培新,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耶鲁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党委委员。兼任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获评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十大杰出法学博士后,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现代公司法律原理》《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公司法基础》《公司金融法律原理》《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第2版)》《WTO中的争端解决:实践与程序》等专著、译著近二十部。近年来,罗培新教授直接参与了我国迎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工作,对世界银行评估的价值观、方法论及指标体系有着深入的研究,并曾于20186月及20196月,两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赴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全程参与了所有指标的最终磋商,其深度参与的“保护少数投资者”指标,从2017年的全球排名第119位,跃升至2019年的第28位,为我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的显著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     录
01“开办企业”问卷(英文) 下载
02“办理建筑许可”问卷(英文) 下载
03“获得电力”问卷(英文) 下载
04“登记财产”问卷(英文) 下载
05“获得信贷”问卷(英文) 下载
06“保护少数投资者”问卷(英文) 下载
07“跨境贸易”问卷(英文) 下载
08“缴纳税费”问卷(英文) 下载
09“执行合同”问卷(英文) 下载
10“办理破产”问卷(英文) 下载
11“政府采购”问卷(英文) 下载

代前言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第一章 开办企业

第二章 办理建筑许可

第三章 获得电力

第四章 登记财产

第五章 获得信贷

第六章 保护少数投资者

第七章 跨境贸易

第八章 缴纳税费

第九章 执行合同

第十章 办理破产

代后记 春收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正文试读

营商环境,像空气一样重要

营商环境,已然成为时下热词。2018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北上广深到塞外边陲,一项项意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国务院成立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并下设优化营商环境专题组。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部分地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的通报》《关于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了具体部署。

2019 年3 月5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激发市场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营商环境,几乎成为时下各级政府文件与会议的标配语汇。

在这一浪高过一浪的热度的背后,一个最深层的问题是,什么是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一词,源于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简称IFC)的“Doing Business”项目调查,该项目调查始于2002 年,旨在对各国中小企业进行考察,并对在企业存在周期内所适用的法规进行评估,通过收集并分析全面的定量数据,对各经济体在不同时期的商业监管环境进行比较,并发布《营商环境报告》(DB Report),供学术界、记者、私营部门研究人员和关注各国商业环境的其他人士参考。首份《营商环境报告》于2003年发布,其包括5套指标,涉及133个经济体。而今,该报告包括10 套指标,涉及190 个经济体。

我国的此项排名,多年来曲折前行。2018年大幅攀升,一举跃升32位,名列全球第46名,首次跻身全球前50强。我国也成为当年进步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在国内,曾有人说,营商环境,就是政府给足优惠补贴,企业纷至沓来的一场政企狂欢。的确,曾经有一段时间,为招商引资,祖国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比拼土地优惠、税收减免……但此种模式,终究不可持续,特别是在税权收归国家、土地禀赋资源行将用尽之时,更是如此。对于企业而言, 政府的种种优惠补贴,固然能够惠及一时,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公平高效的制度环境。她像空气一样须臾不可分离,弥漫于企业的周遭,平时势难察觉,一旦遭受污染,有毒有害的空气所侵蚀的,远远不仅是少数企业,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特殊照顾与额外补贴,而不是普遍降税减费,其戕害的,恰恰是市场化、国际化与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就像空气,只有空气清新了才能吸引更多投资。2019 年2 月25日,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极端重要”的论说,可谓一脉相承。

 

“制度是极其重要的”

新制度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 · 诺斯(Douglass North)等在《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等著作中提出了“制度是极其重要的”这一命题,他们甚至从一种禀赋的视角,来理解法律制度:法律被视同为高速公路或者水坝—经济发展腾飞之前的一项固定资产投资,它决定了经济的发展路径,但其自身却不会变动不居。

此种观点可追溯至马克思·韦伯。他运用法律来解释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得出了一项著名的论断,即“理性的”法律通过对市场交易提供预期和合法性而支撑着经济活动的发展。一个世纪之后,道格拉斯·诺斯部分援引了韦伯的观点,并将其运用于具体制度领域中。诺斯声称,将富国与穷国一分为二的是各国制度的质量。在诺斯看来,富国成功地形成了可靠的、低成本的制度,保护了产权,确保了合约的履行。相反,穷国则缺乏这些孕育着市场交易的制度安排。由于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那些禀赋孱弱的国家想变更其基础以赢得未来的经济增长,相当困难。

他们的论证过程,可以简单地抽象为以下方程式:良性法律+良性执法= 良好的经济绩效。

将制度优劣与国家贫富联系在一起,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德隆·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教授和哈佛大学的詹姆斯·A.罗宾逊(James A. Robinson)教授在2012年共同出版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的源泉,贫穷与富裕》一书中,提出了以下问题:

    放眼全球,为什么有的国家蒸蒸日上,人民富足,而有的国家却陷入长期的贫困?为什么有些国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而有些国家虽然实现了高速增长却如昙花一现?为什么有些国家的贫富差距较小,而有些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对于这些问题,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制度。

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姿态万千,秉性各有不同,但仍然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包容型(inclusive)和汲取型(extractive)。在包容型经济和社会制度中,市场主体享有广泛的权利,强调自由进入和竞争,任何人都没有通过垄断或者市场控制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市场主体可以获得全部或者绝大部分生产性收益,生产性激励非常充分。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排名居前的经济体,例如新西兰、新加坡、香港等,均属此类。

相反,汲取型是指市场主体缺乏普遍的权利,权力要么源于世袭,要么通过革命由军阀控制,精英人物或者既得利益者在制度选择中起到关键作用。市场垄断横行,生产者只能够获得极少部分甚至无法获得任何生产性收益, 生产性激励极度匮乏。比如历史上欧洲殖民者对南美洲秘鲁、巴西和北美洲墨西哥等的殖民,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大量贩运奴隶到美洲、亚洲等国家或地区进行奴役等建立起来的制度,即为典型的汲取型制度。

这两种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很有意思的是,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认为,许多国家建立起包容型制度并非必然,而是偶然事件起作用的结果,他们甚至运用“制度漂移” (institutions drift)这一术语来加以解释。制度的发展变化就像浮在水面上的冰块的漂移,两块本来在一起的冰,可能会因偶然因素而逐渐漂离,渐行渐远,甚至成了完全不同的模样。例如,北美洲和南美洲曾经同为欧洲人的殖民地,在欧洲殖民之前,这些地区并无本质差别。但是,西班牙人最先到达了南美洲,迅速开启了掠夺性殖民的过程,遍地搜刮黄金、白银及其他贵重物品,西班牙人迅速致富,进而建立了汲取型制度。当英国殖民者到达北美洲时,也试图学习西班牙人在南美的殖民模式,但由于资源和人口分布的差异, 没能够学成,不得不在北美发展生产,通过生产获得可以攫取的资源。这导致了北美洲能够发展起生产活动、先进的技术等,进而建立起了包容型制度。

就短期而言,汲取型制度也能够实现经济增长,因为攫取者也需要攫取的资源。但此种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其原因在于:其一,攫取者的短期行为。统治者或者当权者都有生命或任职期限,他们会在其任职期限内尽全力攫取,而绝不可能“风物长宜放眼量”。其二,生产者激励不足。生产者或者劳动者虽然被迫努力劳作,但并非出于自愿,对于他们而言,偷懒才是最大的福利。其三,攫取者之间恶性冲突。攫取者之间会为获得有利的攫取条件而爆发冲突。例如,垄断者为保持垄断地位而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脑补一下黑帮火并的场景就会明白,此种以黑吃黑、以暴制暴的模式,势必会恶化社会秩序、降低生产激励,阻滞经济的长期增长。

相反,包容型制度可以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其原因在于:其一,生产者拥有正向激励。由于有着稳定的回报预期,生产者拥有充分的内生激励从事生产活动,由此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其二,不存在攫取者任期约束下的巧取豪夺,保护了创造者的收益。其三,避免了攫取者之间的暴力冲突,社会秩序安定,市场主体主要通过发明和新技术的运用,获得有利的生产条件。

发端于2003年的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主线,以更美好的制度构造更美好的生活,其方法论即源于此。而何为“制度性交易成本”?在这里,有必要讲透彻,说明白。

20世纪3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率先在“生产成本”之外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他发现,运用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并非毫无成本,产权保护、谈判签订合同、监督合同执行……都存在着交易成本。沉寂多年之后, “交易成本”终于引发了高度关注,并获得了进一步的阐释。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罗提出,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实际上就是“一个经济体系运行的成本”,而不是单纯的商业成本。

无独有偶。与科斯同时代、当时也很年轻的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在20 世纪30 年代研究时发现,当时湖南、江西等地的中国农民很穷,生产粮食的成本极低,但在沿海城市(例如宁波)的粮食市场上,他们的大米却竞争不过远道而来的泰国大米。经过调查,张培刚发现,地方割据、关卡敲诈等大大降低了内地大米的竞争力。这种成本即世界银行所称的制度性成本,即无论市场主体如何努力,如何聪慧,都必须承担的成本,这也正是世界银行评估着力于削减的。


延伸阅读

“所测即所得”

2018 年10 月30日,世界银行发布《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DB2019),该报告是系列年度营商环境报告的第16 期。从2003年起,世界银行即开始发布营商环境年度报告,对从阿富汗到津巴布韦的190 个经济体,采集其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对于人口超过1亿的11个经济体,还采集第二大工商业城市)的数据,运用“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税收支付、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办理破产”等10 项指标(有时还包括劳动力市场监管)进行评估,从而得出该经济体的商业监管规则的优劣等级,并进行横向与纵向排名。

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数据及排名,由两个城市构成。其中,上海占比55%,北京占比45%。

在《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的序言里,时任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先生称,“所测即所得。在过去的16年里,没有任何报告比《营商环境报告》更好地阐述了这句格言”。

的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素以严谨著称,几乎每项指标,都以一篇经典文献作为方法论基础,并设计了周密的二级、二级指标,采集并分析10 个商业监管领域的详细而客观的数据,以帮助各经济体发现并纠正问题,并引入具有可竞争性、可比较性、可量化性以及可改革性的指标来衡量监管过程。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启发了研究者在同行评议期刊上发表了数千篇文章,并为经济发展的监管及制度框架提供了一个可供讨论的平台。众多机构将《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指标纳入到相关衡量标准中,从而引发了更多关于“最佳营商环境”的讨论,推动了全球具有包容性、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

自2003年首次发行以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在其衡量的10个商业监管领域内已经触发了3 500余项改革。而在2018年,世界范围内的改革活动达到高峰—仅2017/2018 年度,128个经济体就进行了314项改革。2006 年,在全球范围内,注册一家企业平均需要47天,且注册成本占人均收入的76%。而如今平均仅需20天,成本也只占人均收入的23%,在中国,时间为8.6天,成本为零。在开办企业最低实缴资本方面的数据更具有说服力:相比2006年人均收入的145%,如今最低实缴资本平均仅需要人均收入的6%。此外,全球经济体在申报税款和纳税方面所需的平均时间也已从2005年的324 小时降至2017 年的237 小时。

每一个被测量的商业监管领域对初创企业和现有企业都是重要的。然而,正如《营商环境报告》数据所显示,中小企业所有者在不同的经济体创建和经营企业时,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现实。例如,乌干达的一位企业家需要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通过13个手续才能建立一个新公司,随后需要与不同的机构进行18次接触,并等待额外的4个月来获得施工许可证。一旦仓库建设完成, 企业家将需要再等2个月,花费人均收入的7 513.6%,以获得与电网的连接。相比之下,丹麦企业家可以在预期的短短3.5天内就注册一家新企业,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7个步骤就可以完成建造仓库所需的所有法律手续。

另外,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显示,自2012年以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每年都是进行改革最多的地区。DB2019记录了该地区40 个经济体的107 项改革,他们的私营部门也确切感受到了这些改革带来的影响。例如,注册企业的平均时间和成本从2006年的59天和人均收入的192%,下降到如今的23天和人均收入的40%。此外,平均最低实缴资本已从人均收入的212%同期下降到人均收入的11%。

DB2019显示,改革效果最大的10个经济体分布于5个不同地区,它们的经济规模、贫富状况各不相同。这种多样性表明,无论背景如何,只要决策者意志坚定,任何经济体都能够改善营商环境。中国和印度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共进行了13 项改革,成为这10 个经济体中的佼佼者。

鉴于世界各地纷繁多样,以一套评价标准来衡量190个经济体,是否科学? 2018 年3 月28日,上海召开“优化营商环境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会议,来自保加利亚的世界银行首席执行官Kristalina Georgieva说,每当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总是回答说,在奥运赛场上,体育健儿来自世界五湖四海,代前言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他们都可以在一个舞台上同台竞技,接受同样一套规则的评价,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各经济体的营商环境?

这样的底气,源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团队对其价值观与方法论的高度自信。就价值观而言,世界银行始终致力于推进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尽管其每年营商环境报告的主题词各不相同,但“更美好的制度,更美好的生活”始终是其不变的追求。

就方法论而言,世界银行确立的指标体系,具有可竞争性、可比较性、可量化性以及可改革性,前三者,保证了评价的科学性,最后一点,即“可改革性”,则为每一经济体留下了发展完善的空间。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世界银行每年会根据评估情形,动态优化调整指标体系,使其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