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有声双语经典”原版引进美国教育专家特为学生编写的英语名著,精选贴近中国学生英语习得水平的经典作品。丛书臻选优质中文译本,配以导读、作家作品简介和插图,并聘请资深高考听力卷主播朗读英语有声书。有声书播放平台操作便捷,只需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收听、下载。丛书选目涵盖各国经典文学作品,让孩子在阅读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英语听读能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长文导读推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这部成长小说塑造了美国文学史上一个富于正义感而具有叛逆精神的经典形象。小说通过哈克贝利的旅行见闻,勾勒出内战前的美国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冒险、进取、幽默、乐观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美国的种族问题和其他社会现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宽广的密西西比河上,一个少年驾着小小木筏,为了协助黑奴吉姆逃往自由城邦,他披星戴月,顺流而下。一路上,他被卷入家族恩怨、惊天骗局,见识了世间的险恶,也得到了许多良善之人的帮助。平等、自律、正义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萌发……在马克·吐温的这部经典成长小说中,哈克贝利的水上之旅,是个人逐渐认清自我与世界的精神写照,亦是关于美国历史的寓言。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真正的美国文学之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诗歌,如《百万英镑》《竞选州长》《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他的作品幽默风趣,叙事扎实,就像一面镜子,映射着19世纪美国的社会生活,全力探索美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用犀利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社会的丑恶与人性的虚荣和伪善,却又不失人道主义的关怀,发人深省。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 下载 |
第一章 实情(The Honest Truth) | 下载 |
第二章 强盗帮(The Band of Robbers) | 下载 |
第三章 背运(Bad Luck) | 下载 |
第四章 被困(Trapped) | 下载 |
第五章 逃脱(Escape) | 下载 |
第六章 历险(Adventuring) | 下载 |
第七章 萨拉·威廉斯(Sarah Williams) | 下载 |
第八章 漂流(Afloat) | 下载 |
第九章 格兰杰福特一家(The Grangerfords) | 下载 |
第十章 世仇(The Feud) | 下载 |
第十一章 国王和公爵(The King and the Duke) | 下载 |
第十二章 威尔克斯一家(The Wilks Family) | 下载 |
第十三章 葬礼(The Funeral) | 下载 |
第十四章 弄错身份(Mistaken Identity) | 下载 |
第十五章 再次逃脱(The Second Escape) | 下载 |
第十六章 去请医生(Fetching the Doctor) | 下载 |
第十七章 回家(Going Back) | 下载 |
第1章 实情
你要是读过一本叫《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书,就一定认识我。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写的,书上讲的大体是实情—好吧,也有可能他在某些地方添了点油加了点醋。
当然,如果你没听说过我这个人,也没什么关系。接下来会讲到很多关于我和我的朋友汤姆·索亚的事儿。汤姆是我最最要好的朋友。
明白了吧,不久之前,我和汤姆一起疯了一阵子。我们找到强盗藏在山洞里的一堆金子。谁找到就归谁。我和汤姆每人得到6.000美元。这可是一大笔钱哪!
撒切尔法官帮我们把这笔钱存进了银行,每天给我们1美元。对我来说,一天要花掉1美元真是不太容易,可汤姆总能想出花钱的点子。
我一个人过了一阵子,因为我爸爸跑了。我不知道他去哪儿了。不过道格拉斯寡妇觉得我很可怜,把我接过去和她一起住。她觉得我有点野,想要调教我。她总是提醒我要注意举止。
“哈克贝利,把耳朵后面洗一洗。”
“哈克贝利,不要用手拿菜。”
“哈克贝利,进门前把鞋子擦擦。”
好像她叫到我的名字就一定会加一句提醒。
她还逼我穿新衣服。那些衣服穿着又紧又痒,让我透不过气来。她锲而不舍地想把我培养成一名绅士,我想我再也受不了了。
我还是喜欢以前的生活,于是便偷偷钻进房间,穿上我的破旧衣服,溜之大吉了。我才走了没多久,汤姆就找到我了。
“你得回去。”汤姆说。
我想起那个寡妇让我穿的锃亮的新鞋子硌脚硌得厉害,便对他说:“我才不回去呢。”
“你必须得回去,哈克。”汤姆说,“我正琢磨着要成立一个强盗帮,我要你入伙。”
我挠了挠下巴。“我也不知道,汤姆。我讨厌那个寡妇一天到晚给我梳头。”
“你到底想不想当强盗?”
这听起来确实很有乐子。“好吧,可是,就不能想个法子,让我在哪儿躲着,同时又当强盗吗?”
“没门儿。你得回来跟道格拉斯寡妇住。我们只收体面人。”
我不太喜欢这种安排,可还是回来了。
寡妇看到我回来,大哭起来。“哦,哈克,我急坏了。你是我可怜的迷途羔羊。”接着,她骂了我几句,但我知道她没有恶意。她又给我穿上了那些花里胡哨的衣服,我又感觉给捆了起来。
过了一小会儿,她就摇铃提示要吃晚饭了。我知道不能磨蹭了,她摇铃是想让我准时下来。我在饭桌旁坐下,得等寡妇叽里咕噜念完祈祷文以后才能开始吃。
吃完晚饭后,寡妇拿出她的书给我念摩西的故事。这个人似乎十分热爱冒险,可是寡妇说摩西已经死了好多年了。我不想再听下去了,因为我不太关心死人的事儿。
寡妇的妹妹沃特森小姐搬来和她同住。她是个皮包骨头的老姑娘,鼻尖上架着副眼镜,老喜欢高高在上地盯着我看。沃特森小姐觉得她能教育我。
她会让我坐下,拿出一本拼写书,让我死啃个把小时。接着,道格拉斯寡妇会过来救我。“我觉得他今天的拼读课上得差不多了。”她会说。
接下来的一小时无聊得要死,我情不自禁地坐立不安起来。沃特森小姐会对此进行干预。
“哈克贝利,不要把脚跷在那儿。”
“哈克贝利,不要窝在那儿,背挺起来。”
然后她会说:“乖点儿,哈克贝利,如果你不注意你的举止,你就会堕落。”
“这样也好,”我对她说,“我都无聊死了,可以换换花样。”
“哦,哈克贝利,你说这话实在是太恶劣了。”
我不想告诉她,只要能躲开她,我去哪儿都行。
等大家都睡了,我蹑手蹑脚地溜出去待一会儿。星光灿烂,林中枝叶沙沙作响,一只猫头鹰在树上呼呼地啸叫。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接着,我听到林子里传来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声音,像是鬼在坟里待不住时发出的声响。我吓坏了,希望这会儿身边有个伴儿。
镇上的大钟隆隆地敲着十二点,我吓得浑身发抖。一切都好像停滞不动了,风不刮了,蟋蟀也不叫了,这时我听到树林最深处传来树枝断裂的声响。
有动静。我一动不动地坐着,侧耳倾听,不一会儿便听到一声喵喵的叫声。我也极其轻柔地喵喵叫了两声作为回应。
我站起来,贴着墙走了过去。不出我所料,汤姆·索亚在等着我。
序言
每一个灯光漫溢的夜晚
(黄蓓佳/文)
去年开始,京东图书商城的运营者们在网上做了一档很不错的栏目,叫作“大咖书单”,我记得是在第四期时,我为这份书单推荐了两本书,《杀死一只知更鸟》和《奇风岁月》,到第七期又推荐了两本,《老师,水缸破了》和《天虹战队小学》。回过头一想,赫然惊觉,两次推荐的四本书,居然都是出自译林出版社。潜意识里我对这家出版社是有多偏爱啊,我那么自觉自愿地、一往无前地做了译林社的一名“吹鼓手”。
没有办法,喜欢就是喜欢,没有道理可讲。
喜欢译林出版社的书,其实是因为我喜欢外国文学作品。细究起来,我对外国文学的热爱,源自童年那个无书可读的时代。我在扬子江边一个小小的县城长大,我父母工作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县中,县中图书馆多少有一些藏书,“文革”开始的那一年,书籍和老师们一同被揪出来示众,之后老师们游街,图书拉到操场一把火烧毁。图书馆主任“火中抢栗”,偷出一纸箱运回家中。主任的儿子跟我小学同班,因此我沾了他的光,把他父亲秘藏的小说书一本一本地搬运出来,在一双双黝黑的小手中辗转一圈之后,再神不知鬼不觉地偷放回去。那位图书馆主任可能比较“崇洋媚外”,弄回家的小说大都是世界名著,我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便是从那时开始的。
那时年幼,读书不求甚解,又因为是背着大人们的“偷阅”,读书过程基本是囫囵吞枣。很多书传到我手里的时候缺头少尾,只剩下中间三分之二的篇幅,精彩之处戛然而止,急得我抓耳挠腮。页码齐全的书,抓到手里翻开就读,书名是什么,作者何人,很奇怪地忽略不计,一点儿不想知道。及至十年之后我上了大学,外国文学开禁,我在北大图书馆发疯一样地狂读名著时,时不时会在心里惊叫一声:这本书不是我小时候读过的吗?于是,嗅着书中陈年纸张散发的潮湿气味,心里涌出一种老朋友失而复得的狂喜。也有一些书,童年时候莫名其妙地读过了,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它们就这样永远地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像无数消失在我生命旅途的朋友和家人。
高二那年,妹妹的同学借了我一套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在我的生命中,那是一次飞跃,此后的这么多年我以文学为生,应该与那一次的阅读震撼有关。书中的那个哥萨克人格利高里,很长时间中成为我欣赏男性的标准。书中描写的顿河风光,至今都在我的脑子里鲜活和闪亮。
十九岁,我在农场插队。一个飘雪的冬夜,农场宣传队在场部排练节目时,电突然停了,礼堂里一片漆黑。一个只读了三年小学的农场工人对我们说:“我来讲个故事吧。”他讲的那个故事叫《茶花女》。一直到今天我都觉得那个晚上的情景像梦。在那个不准读书的年代,那个没有文化的乡村,初小没有毕业的农民居然讲出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名著。那个漆黑凄美的冬夜,从此也深深刻印到我的记忆之中。那是我第一次领略悲剧作品的魅力。几年之后,时代剧变,我买到了《茶花女》的小说,听过了《茶花女》的歌剧,看过了同名电影,我从一切形式的《茶花女》中寻找那个雪夜的感觉,然而再不可能,最好的都是唯一的。
一九七八年初春进入北大,那一年外国文学还没有开禁,北大图书馆里辟出很小的一个房间作为“外国文学阅览室”,每星期三的下午,允许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学生,凭学生证进入阅读。我的印象中,那间阅览室只能容纳十几二十几个学生,每次开放,排在前面的同学才有机会被老师放进门去。于是那一年的“星期三”成了我们的排队日,匆忙吃过午饭,碗都来不及洗,拔脚往图书馆飞奔,一行人安静地在阅览室门外排队,等待两点钟开门放人。除却寒暑假、节日、有课的日子、有重要活动的日子,剩下的“星期三”并不是很多,所以每一次的阅读时间弥足珍贵。一书在手,全身心地扑上去吞食,每每到五点钟闭馆交书,站起身来,头晕目眩,虚脱的感觉。那种阅读,耗出去的不仅仅是脑力,还有巨大的体力。
一九七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重印外国文学名著。刚开始的时候人多书少,全班同学轮流着到海淀新华书店通宵排队购书。那时年轻,通宵不眠为了买一本书,丝毫不觉辛苦。慢慢地书越出越多,时常到书店转悠,冷不丁地就碰上新书上架。排长队是不必了,痛切的感觉是口袋里钱太少。那时发下的心愿是哪一天发了财,可以把书店里的新书都掳回来。转眼三十年过去,谈不上发大财,买书是可以不计价钱了,可是看着书店里铺天盖地的图书,想到书架上还有很多书不及阅读,解囊的兴致少了许多,挑挑拣拣,带个一两本回家,心中并没有太多欣喜。人生的悲哀真正是无处不在。
还是回到一九七九年。印象之中,《世界文学》《外国文艺》《译林》这些杂志都是在那时候陆续复刊和创刊的。这些刊物着重介绍外国现当代文学,并且以中短篇幅的为主,对于习惯了阅读古典长篇的我们,眼前似乎又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同班同学陈建功有一次读到格雷厄姆·格林的短篇《永远占有》,佩服得五体投地,双眼发光地跑来跟我们说:“我真想跪在格林面前向他致敬!”
童年的阅读实在重要,它奠定了一个人终生的阅读口味。检点我书架上的书籍,百分之八十是外国文学作品。我曾经订阅过的刊物,有《世界文学》《外国文艺》《译林》《译文》《世界电影》……统统跟外国文学有关。几十年中,每一个灯光漫溢的夜晚,阅读这些缤纷华彩的文字,感觉世界离我很近。文字中写到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我心灵去过的地方。我占有了这些作品,我就占有了这个世界。
在我的印象中,译林社出的每一本书,无论是社科类的,还是人文类的,都值得读者收藏。而在译林社所出的文学类图书中,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又属精品中的精品,比之国内大多数专业少儿社所出的图书,译林社的视野更宽,选择标准更高,口味也更纯粹。很敬佩译林社的众多编辑们,他们敬业而又专业,总是能从全世界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中挑选出最值得国人阅读的那一部分,延请最好的翻译家、最好的画家和设计师,做出一本又一本端庄而精致的图书,送到读者的面前。每次徜徉在灯光明亮的书店,或者打开手机上网搜索,译林社的新书总是我最中意的目标,我信赖译林社的出品,而且基本上不会失望。
翻开这套“有声双语经典”的书目,里面的作家和作品都是我熟悉的名字。有些书是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各种侥幸落入我的手中的,有些是读大学时列入必读书单需要细读的,还有一些,比如《小王子》,比如《绿山墙的安妮》,少年和青年时代居然都错失了它们,是我在人到中年之后才补读完成。更有一部分,年轻时读过,花甲之年又重新捧起,是为了重温之后可以为我的小外孙女们详细讲解。在此我愿意把这些书目推荐给小读者们,是因为这样的一套书当之无愧地应该成为你们最好的朋友,会帮助你们更加优雅地长大。
作品导读
(王珏/文)
哈克贝利·费恩可能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男孩儿了,甚至“哈克贝利式的朋友”都成了美式英语中的一个俗语,专指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儿时好友。虽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本来不是写给孩子看的,这部作品却一直被奉为儿童文学的经典,受到全世界孩子的喜爱。哈克贝利·费恩带着无数的孩子完成了最疯狂刺激的冒险:从强盗手里抢夺宝藏,在大河上乘木筏漂流,在小岛上过鲁滨逊式的生活,从坏人那里营救自己的朋友……他或许也促使孩子们开始思考一些以前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哈克贝利·费恩出生在一个很糟糕的家庭,母亲早亡,他经常遭到酒鬼父亲的打骂,后来被好心的道格拉斯寡妇收养,上学,读《圣经》,学礼仪。但是他讨厌这种受约束的生活,渴望自由,便想方设法逃离了寡妇和父亲。他碰到了逃跑的黑奴吉姆,历经千难万险,帮助吉姆逃离了白人的追捕,使吉姆获得了自由。事实上,在一开始,哈克对吉姆是怀有偏见的,并不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而是下意识地把他当作沃特森小姐的私有财产,并为帮助黑奴逃跑的行为感到不安。在逃亡过程中,哈克与吉姆朝夕相处,发现吉姆宽厚忠诚。他慢慢地战胜了畸形的社会意识,建立起对吉姆的尊重和深厚的情感,成为后者的好友和保护人。自始至终,哈克一直处于矛盾之中,虽然他无力在思想上对抗既有的社会价值,但他最终出于对友谊的忠贞和对吉姆人格的评价,用良心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便是人道主义精神在个人身上最光辉的展现,也是人类文明最珍贵的契机。
马克·吐温以轻松诙谐的笔调从容不迫地讲述了哈克惊心动魄的经历,并通过哈克的见闻与思想变化展现了社会的问题,表达了对平等、正义、民主的赞誉与渴望。这是那个时代社会意识的成长。如果说,刚开始的时候,哈克只是个一心向往自由的调皮男孩儿,那么在经历了这场冒险之后,他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少年。他亲眼目睹了人的种种恶行:为了钱杀人越货,坑蒙拐骗;因为莫名其妙的世仇互相残杀,血流成河……同时他也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与善良的珍贵。他天生聪慧,在黑白相形的生活中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他从善良的人们那里汲取力量,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也并没有因为受伤害而变得消沉,而是彻底摒弃了自己早时的偏见,历练了追求正义的勇气,甚至是他想要逃离的道格拉斯寡妇也在潜移默化中让顽劣的哈克拥有了绅士的自我约束意识,建立了健康的荣辱观。这是个人精神的成长。
哈克在这个善恶并存的世界获得了宝贵的阅历,完成了成为一个理智善良的人所需要的教育。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世界上的丑恶与不公正并没有减少,但是正义、理性的力量也从未消亡,希望哈克贝利·费恩的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让我们更好地反省历史,思考对待世界、对待我们自己的方式。
作家简介
(王珏/文)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原名塞缪尔·兰霍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他众多笔名中最常用的一个,意为水深2英寻(约3.66米),这是河船航行的安全深度。克莱门斯早年在密西西比河上当过河船的领航员,这一笔名便是来源于那段经历。
马克·吐温出身于密苏里州一个贫寒的律师家庭,四岁的时候举家迁往密西西比河港口城市汉尼拔,这就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故事发生地的原型;由于密苏里州的法律允许蓄奴,黑奴也成为他很多小说中的主题。马克·吐温十一岁时,父亲不幸病逝,他第二年便被迫辍学就业,当过印刷厂学徒、排字工、河船领航员、矿工、记者等,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与灵感。马克·吐温是一名科技爱好者,与特斯拉、爱迪生等大发明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他自己还注册了三项发明专利。对于科学的痴迷促使他在不成熟的新技术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损失惨重。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真正的美国文学之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诗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百万英镑》《竞选州长》《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他的作品幽默风趣,叙事扎实,就像一面镜子,映射着19世纪美国的社会生活,全力探索美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用犀利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社会的丑恶与人性的虚荣和伪善,却又不失人道主义的关怀,发人深省。福克纳、海明威、尤金·奥尼尔等文学巨匠都对他有极高的评价并深受其影响。2006年,马克·吐温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一百位人物”第十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