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线|水的密码

一本从池塘里看见太平洋的奇妙指南,包含700个与水有关的现象,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诚意推荐
作       者:
(英国)特里斯坦·古利 
译       者:
许丹 
定       价:
88.00元 
书       号:
9787544777957 
出       版: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9年9月 
装       帧:
精装 
开       本:
16开 
页       码:
358 
立即购买:
推荐信息

同一片水面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水滴、涟漪、涌浪、潮汐,水这种简单的化合物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丰富的形态?在《水的密码》中,英国探险家特里斯坦·古利总结了700个与水有关的现象,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热爱,带领我们踏上了一趟趣味无穷的探索之旅。跟随作者的脚步,利用郊野水坑辨出地形起伏,像库克船长一样解读大海,和岛屿土著并肩破译海浪。书中另附有37幅内文插图和30幅全彩照片,多角度揭秘水的密码。本书被评为《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图书、《福布斯》2016年度十大环保图书,受到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倾情推荐。

 


我们的星球有水而且是如此多的水存在,这事太奇怪了,在太阳系是小概率事件。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不会有我们。阿卜哈拉船长能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水从而躲过一次又一次灾难,这事也非常特别。水是这部书的主体,但对水的认知、解读不限于水化学、水物理学或者水利工程学。《水的密码》是地道的当代水博物书。它吸收了各门科学,但超出了科学,它尝试从各种角度了解水。阅读它,用书中描述的态度和方法观照生活中的其他事物,我们对世界定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和理解。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刘华杰


关于久远水源的奇闻、特性和秘密让我们迫切需要一本解释这一切的书。也就是说,必须得由一个合适的人来写这本书……很幸运,这个人是特里斯坦·古利。他用文字讲述了自己在陆地上依靠尝试和犯错习得的智慧,取得收获的喜悦让你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参与其中……这本书不仅涵盖了乡村野外的滨水地区,城市居民也一样可以从中获益。

——《旁观者》


这本妙趣横生的指南注定会激起巨大的水花。古利写得太棒了——本书着实趣味无穷。

——《泰晤士报》


本书对江河湖海的性状做了细致入微的探究,作者的观察技巧令人叹服……古利将其对知识的热忱诉诸笔端,书中充满趣味的文字与现象使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观察现实世界。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是一趟意趣盎然的求索之旅。

——《乡村档案》


内容丰富,适合水手、渔民、观鸟群体、博物学家、徒步达人和所有热爱自然的人。

——《福布斯》


不仅写得轻松风趣,书中很多内容还颇具启发性。

——英国航海学会


古利拥有比尔·奥迪的观鸟水平和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推理能力,在这个使用GPS导航的时代,他以一己之力复兴了自然导航技艺。他会让你觉得,你的前半生不过是半睁着眼走路而已。这一次,他用这本奇妙的读水指南,带你从花园里的池塘一直走到太平洋。

——《电讯报》


特里斯坦·古利的书引人入胜,研究详尽……如果你像我一样喜欢水,你会获益良多。

——《华尔街日报》


无论是给小船掌舵,还是和孙辈们一起玩“维尼木棍”,所有喜欢待在水里、水上和水边的人都能从本书的一些非凡见解中获益。

——《水路世界》

 

内容简介

水是我们身边再常见不过的存在,却鲜有人真正了解。英国探险家特里斯坦·古利醉心于研究各种与水有关的迹象,在《水的密码》中,他总结自己“行走江湖”的经验,整理多年自然观察心得,从厨房台面上溅落的水滴,到海洋中令人称奇的罕见现象,哪怕在家门口的池塘里也能看到浩瀚太平洋上奔腾的涌浪。奇闻趣事的背后隐含着不为人知的读水技艺,引领我们探寻与水有关的科学谜题。

作者介绍

特里斯坦·古利(Tristan Gooley),英国作家、航海家、探险家,英国皇家航海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他曾带领团队在地球五大洲展开探险活动,在世界上最偏远的地区与鲜为人知的神秘土著共处,其旅行、教学和写作经历成功引领了自然导航的复兴。他的作品《徒步者野外指南》获英国广播公司(BBC)《乡村档案》年度好书奖,另著有《自然探索者》《自然导航》等多部自然观察类图书。

目     录

第一章 陌生的开始:引言
第二章 扬帆起航
第三章 如何在池塘中看见太平洋
第四章 陆上涟漪
第五章 不那么卑微的水坑
第六章 河流与溪水
第七章 上浮
第八章 湖泊
第九章 水的颜色
第十章 光与水
第十一章 水的声音
第十二章 解读波浪
第十三章 阿曼欣喜之旅:幕间曲
第十四章 海岸
第十五章 海滩
第十六章 水流与潮汐
第十七章 夜间之水
第十八章 观船
第十九章 罕见与非凡
第二十章 未知水域:结语
来源、注释与延伸阅读
参考书目
致谢
索引

正文试读

第一章 陌生的开始:引言 (节选)

我们可以在一整年里每天都望着同一片水面,却不会看到相同的景象出现两次。同一种化合物怎么会展现出如此的多样性?日复一日,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我们看到的差异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书便关乎我们可以在水中发现的自然线索、迹象以及形态,不管你是站在水坑边,还是凝神眺望绵延数英里的海面。

过去有很多著作都声称自己以水为主题,但是哪怕其中的佼佼者也喜欢把水当作容器来掩人耳目。在这些书中,水被看作一个其中生活着各类生物的盒子,或者一扇我们可以透过它观赏事物的窗。但在这本书中,水不会被如此降级,而是成为主体。动植物确实有趣,若有助于解释我们所看到的水的变化,它们自会在本书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与此相反。此外,我们要关注的是水的液体形态,冰、雪或水蒸气不在此列。这本以自然为主题的书不寻常的地方在于,我不会偏向于有机线索而对无机线索视而不见——如果能够帮助我们读水,浮标和藤壶一样有益。这使得本书无法被归入传统的博物学书籍,但它仍是一本彻头彻尾的自然之书。

在文学中,水在思想、生理甚至是精神上对我们的影响已经得到了透彻的解读。千百年来,先贤圣哲们凭水而望,积累了丰富的观水经验。已故的罗杰·迪金曾指出,长颈鹿是唯一不会游泳的哺乳动物,而人类与其他猿类不同,我们的大拇指和食指之间有蹼,这一点强有力地支持了一项广为流传的理论,即我们不仅在思想上受到水的吸引,在生理上我们也是亲水的。水对我们的身心及灵魂有着显而易见的益处。

人类学家洛伦·艾斯利曾说:

倘若世上真有魔法,它一定隐藏在水中。

此言或许非虚,但令我着迷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理解水中出现的图案背后的物理起因来破解其含义。哲学和实践这两种视角都赖于耐心观察,而我坚信,如果我们确有要寻找的东西,就更有可能破解水的含义。

理解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并揭示其背后的原因无损于事物的整体美感,而是正相反。正如我几年前就发现的那样,一旦知道可以通过观察彩虹的颜色来估量雨滴的大小——红色越多,雨滴就越大——彩虹就获得了新的美感,而它原来的魅力不减分毫。我们在水体中发现的所有迹象皆是如此。站在同一码头上,我们既可以享受它的诗情画意,也可以同时进行冷静的分析。我们既可以欣赏落日下金光闪闪的水面,也可以享受解读水体形态所获得的乐趣。

…………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我认为值得寻找的各种水的特性进行了浓缩。从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个长长清单上,我挑选了我最钟爱的一些例子。我想这些珍若宝石的实例囊括了所有有趣和有用的知识。然而,为了能够让你更好地享受这门艺术,还有两个障碍需要克服。

首先,博物学家们将水体划分为几个类别:池塘、河流、湖泊以及海洋等,这些水体彼此之间的定义差异明显。假如你的关注点全部在动植物身上,这倒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划分方法:很少有动物和植物会同时出现在湖泊和海洋中,即便它们相隔不过数百米。然而水对这些划分却不以为然,观察一片乡野水塘便可学到很多关于世界上最为广阔的海洋的知识。因此,不管你钟情于哪一种类型的水,值得了解的事物并不会也不能被局限在相应的那一章里。

其次,一种缺乏耐心的勾选方法并不适用于对水面迹象的研究。水不会依照次序而变。假如你在本书中发现一个喜欢的迹象,于是去寻找它,当然初次尝试你便可能成功,但更有可能的是它会自己选择时机出现在你面前——只要你怀有足够的好奇心能坚持不懈地去寻找它。这意味着,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门艺术看作一个整体。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使得你能踏上学习所有迹象的探索之旅,而同时又时刻让你意识到每一种迹象都是更大拼图的一部分。了解了这一点,你便做好了准备——不只寻找单个迹象,而是去见识各种状态和表现的水。

当你初次观测到一些较为复杂的图案时,当然会遇到挑战,感到挫败,甚至还可能会有一些迷惑。我劝你将我们即将遇到的这些迹象和线索看成是不同的“人物”,有的直截了当,但是那些较为复杂的却常常最有意思。

最后,你当然会想问,为何要费力踏上这趟罕见的探索之旅?我来让太平洋的一位当代航海大师(Pwo)查德·卡莱帕·巴依巴恩回答这个问题。在2014年的采访中,查德曾被问到在现代世界里学习这些方法有何意义,他答道:

这套本领真正独一无二,一个人会立志想要精通它们。学习它们实际上磨炼了人类破解自然密码的头脑、知识和能力……对我个人来说,这是我体验过的最美妙的感觉。

太平洋岛民们十分重视学习这些技能的过程。他们进入这门珍贵学问的精英世界及与之相伴的入门仪式都伴随着传统典礼。培训和典礼的细节在每一座岛上都有所不同,但仍有一些共同的主题。入门者需围上特制的腰布,撒上姜黄粉,并与亲朋好友交换礼物。在可能持续长达六个月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需要禁欲,并饮用特制的椰子药水,同时还要滴水不沾。以我对获取智慧的仪式的热爱,你应该想象得出我有多喜欢这个仪式。
你可以选择自己学习读水的庆祝仪式。但如果读完此书后,你看待水的方式仍与先前一样,那么我的任务便以失败告终,我也就无法享用椰子药水了。

愿你享受这段探索之旅。

特里斯坦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