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好书|沙乡年鉴

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代表作品,与《瓦尔登湖》齐名的自然文学典范
作       者:
(美国)奥尔多•利奥波德 
译       者:
侯文蕙 
定       价:
42.00元 
书       号:
9787544775441 
出       版: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9年3月 
装       帧:
精装 
开       本:
32开 
页       码:
310 
立即购买:
推荐信息

《沙乡年鉴》是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其中的《大雁归来》《像山那样思考》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经典译林版《沙乡年鉴》采用牛津大学出版社1949年初版,由著名环境史学家侯文蕙教授精心迻译,美国利奥波德基金会主席苏珊·福莱德作序推荐,并附有全书动植物中英文名称及拉丁学名对照。书中收录利奥波德1947年未发表的序言,配以33幅英文原版插画,生动呈现一位博物学家的自然情怀。

内容简介

《沙乡年鉴》是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在本书中,作者不仅表达了对威斯康星沙乡农场和谐生活的追忆,也记录了为追求科学的生态观而经历的教训和痛苦,并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全书蕴含着他的土地健康和土地伦理观,语言清新优美,内容严肃深邃,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洋溢着对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的挚爱情愫。

作者介绍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生态伦理之父”“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职业化的自然资源保护论者”。他曾前往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等地为美国联邦林务局工作,后成为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创建了荒野协会,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观。1935年,他在威斯康星河畔的沙乡购买了一个荒弃的农场,尝试重新恢复生态上的平衡,并以此为素材撰写了大量随笔,与他的其他文章汇编成著名的《沙乡年鉴》。

目     录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第一部分 一个沙乡的年鉴
一月
一月冰融
二月
好橡树
三月
大雁归来
四月
春潮来临
葶苈
大果橡树
空中舞蹈
五月
从阿根廷归来
六月
桤木岔——钓鱼叙事曲
七月
巨大的领地
大草原的生日
八月
绿色的牧场
九月
丛林里的合唱
十月
烟样的金色
特别早
红灯笼
十一月
如果我是风
斧在手中
巨大的堡垒
十二月
家园
雪上的松树
65290
第二部分 随笔——这儿和那儿
威斯康星
沼泽地的哀歌
沙乡
漂流
关于一座鸽子的纪念碑
弗兰博河
伊利诺伊和艾奥瓦
伊利诺伊的公共汽车旅行
红色的腿在踢蹬
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
在云霄
像山那样思考
埃斯库迪拉
奇瓦瓦和索诺拉
瓜喀玛亚
绿色的潟湖
伽维兰的歌
俄勒冈和犹他
旱雀麦的替换
马尼托巴
克兰德波埃
第三部分 结论
保护主义美学
美国文化中的野生动物
荒野
残迹
为休闲而用的荒野
为科学而用的荒野
为野生动物而用的荒野
荒野的卫护者们
土地伦理
伦理的演变次序
共同体的概念
生态学意识
土地伦理的代用语
土地金字塔
土地健康和A—B分歧
结论
附录一 未发表的序(一九四七年)
附录二 本书中出现的动植物名称 (英、拉、汉对照)
利奥波德和《沙乡年鉴》(代跋)
译后记

正文试读

三月

大雁归来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夏天的到来,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一只主红雀正对着暖流歌唱春天,后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不过,它可以纠正它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一只花栗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夹雪的暴风,只有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是下了在黑夜飞行二百英里的赌注的,它期望着在湖上找到一个融化的洞眼,它要想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

对于那没有往天空扫视一眼,也没有用耳倾听雁鸣的人来说,即使三月的早晨也像他本人一样单调乏味。有一次我认识了一位很有教养的女士,她佩戴着像鸟环似的全美大学联谊会的标志,这位女士告诉我,她从未听到,也未见过大雁一年两度对她具有良好绝热性能的屋顶宣告去而复来的季节的来临。教育有可能是一种认识少有价值的东西的方法吧?在这种价值观下的大雁立即就成了一堆羽毛。

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十一月份南飞的鸟群,高高地、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洲和泥沼,也几乎是一声不响。通常,乌鸦的飞行被认为是笔直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二十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目标的大雁相比,也就成了曲折的了。在那儿,白天大雁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着,晚上就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十一月份的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每片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窥探着它们的猎枪。

三月份的大雁则有不同的经历。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要遭受枪击——它们那被大号铅弹所击碎的翅膀上的羽毛就是证明——它们仍然知道,现在正是不狩猎的春季。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低低地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岛,向每个沙洲低语着,就如同久别重逢的朋友一样。它们曲折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低低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候着。终于,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鼓起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黑色的足向下伸出,白色的臀部朝向远方的山丘。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得那脆弱的香蒲也把它的那点冬思抖落掉了。我们的大雁又回到家里了!

这正是我每年都希望自己变成一只麝鼠的那一时刻——沼泽里的麝鼠能望到深处。

一旦第一群大雁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组迁徙的雁群高声地喧嚷着发出邀请,因此,不消几天,在沼泽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在我们的农场,我们根据两个标准来衡量我们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的数目。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一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数目是六百四十二只。

与秋天一样,春雁每天都要往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不过不是趁着夜色鬼鬼祟祟偷偷摸摸进行的。它们从早到晚,成群地喧闹着在收割后的玉米地飞来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做先导,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一旦完全到了家,便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它们像凋零的枫叶一样,左右摇晃,从空中翻腾着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着的鸟儿们伸展出双脚。我猜,那接着而来的咕哝声,是在论述白天食物的价值。它们现在所食取的遗穗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因此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大雁选取食物的那些收割后的玉米地,通常是过去的草原。谁也不明白这种对草原玉米的偏爱反映了什么。也许它反映了某种特殊的营养价值,或者反映了自草原存在的时代以来就代代相传的传统。大概,它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草原玉米田正在扩大。如果我能懂得它们每天往返于玉米地前后的辩论,我就能很快懂得这种偏爱草原的道理,但是我不能。所以,我极力主张,它应该作为一种神秘的东西保留下来。如果我们懂得了所有有关大雁的知识,这个世界将会多么单调无味!

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人们很容易把一种忧郁的声调与它们的鸣叫联系起来,而且很快就得出结论说,这些孤雁是心碎的寡妇,或是在寻找失散了的子女的母亲。然而,阅历丰富的鸟类学家们认为,这样一种主观的对鸟类行为的解释是不慎重的。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都试图不拘泥于一种答案。

我和我的学生开始注意每支雁队的鸟类数量,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从数学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的情况频繁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因此,孤雁大概正好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多情的想象。它们是在冬季狩猎中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现在正徒劳地寻找着它们的亲属。这样,我就可以毫无顾忌地为这些孤独的鸣叫者悲痛了。

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确实少有。

在四月的夜间,天气暖和得可以坐在屋外,我们喜欢倾听在沼泽中的集会过程。在那儿,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静悄悄的,人们听到的只是沙锥扇动翅膀的声音,远处的一只猫头鹰的叫声,或者是某只多情的美洲骨顶用鼻子发出的咯咯声。然后,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重新出现,并且带着一阵急骤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由蹼的划动而推动起来的“黑色船头”冲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在激烈的辩论中发出的呼叫声。最后,一个深沉的声音做了最后发言,喧闹声渐渐地转为一种能听见的模糊的小声谈论。大雁的这种小声谈话是难得停止的。于是,我再一次真的希望自己是一只麝鼠!

等到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大雁集会也就逐渐减少。在五月来到之前,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湿气的地方,只有红翅黑鹂和黑脸田鸡带给它生气。

*    *    *

历史不曾预料到,大国将会在一九四三年的开罗会议上发现一个各国的联合体。然而,世界上的大雁具有这种观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最初仅有冰原的统一,接着是三月暖流的联合,以及大雁向北部的国际性逃亡。自更新世以来,每年三月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从中国海到西伯利亚大平原,从幼发拉底河到伏尔加河,从尼罗河到摩尔曼斯克,从林肯郡到斯匹次卑尔根岛。自更新世以来,每年三月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从柯里塔克到拉布拉多,从曼塔木斯基到昂加瓦,从霍斯舒湖到哈得孙湾,从埃弗里艾兰到巴芬岛,从潘汉德尔到马更些,从萨克拉门托河到育空河。

因为有了这种国际性的大雁活动,伊利诺伊的玉米遗穗才得以穿过云层,被带到北极的冻土带,在那里与白夜中的六月的多余阳光结合起来,在所有其间有土地的地方生出了小雁。在这种每年一度以食品换取光明,以冬季的温暖换取夏季的僻静的交易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一首有益无损的,从朦胧的天空洒落在三月的泥泞之上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试读页面.jpg

延伸阅读

 中文版序

最近四十年,从唤起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在美国,有一本书显然是最为突出的,它对人与土地之间的生态和伦理关系,做了最能经得起检验的表达。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最早在一九四九年出版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是堪与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美国自然文学经典——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比肩的作品。

和梭罗一样,利奥波德是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具有国际威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在国策制定上,以及奠定林学、野生动物管理、水域管理、土壤管理等领域的生态学基础方面,也卓有建树。他一生共出版了三本书,发表了五百多篇文章。他去世之后,其著作对一些新学科,如资源保护生物学和修复生态学,以及公共和私人政策,可持续农业和环境史,经济学、教育、美学和文学,都具有日渐增长的影响。比之他的其他著作,《沙乡年鉴》则更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他的土地健康和土地伦理的基本概念,不仅吸引着专业人士,而且吸引着那些热爱自然和欣赏美文的普通人。

这本书看似简单。一开始是对一个荒弃了的农场上一年四季不同景象的追述,利奥波德和其家人曾在这里亲手进行着恢复生态完整性的探索;接下来,进一步就资源保护主义方面的问题陈述了利奥波德在北美其他地方的某些经历;最后则以几篇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伦理学思考的文章结束全书。他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土地伦理》,通过把土地——土壤、水、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想象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而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其中的一个“平等成员和公民”,将前面文章中提到的各种问题串到了一起。

文章的寓意是极其深刻的。今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阴影之下,在这个星球的生命支撑系统正发生着世界性衰退的时代,利奥波德对我们说,普通老百姓是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他的文章不是祈求强有力的政府干预的答辩书,也不是通过渲染人们对生存危机的恐惧而宣扬世界末日的小册子。他力图在阐释土地功能的基础上去强化人们对土地的了解,以激发人们对土地共同体的热爱和尊敬。他相信,通过了解和热爱,就会产生一种在行为上的道德责任感,从而有助于维护或恢复这个共同体健全的功能。

利奥波德通过对他本人和土地关系的描述,让越来越多从未到过威斯康星的沙乡,以及那些他所描写的地方的人接受了他的思想。这本书在世界上的销售量已超过两百万册;利奥波德的土地健康与土地伦理观已经成为众多的美国组织和政府机构确定环境项目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进一步鼓舞了美国甚至世界各地普通人不断高涨的环境保护主义热情,他们努力在自己的社区里为改善其共同体的健康和持续性工作着。《沙乡年鉴》已有了俄文、日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法文、德文和波兰文的版本,现在,侯文蕙的富有感染力的译文又将再次出现在中国。

侯文蕙在她的译文中注入了一种对自然的爱与一种对利奥波德所描述过的许多地方和环境的亲切感,同时还融入了她毕生在中国文化、语言和文学上的鉴赏力。令我高兴的是,夏日和冬季里,当她漫步在利奥波德的沙乡农场的树林、草地及沼泽边,或与利奥波德的子女讨论她的理论,并向其他研究利奥波德的学者请教时,我都与她在一起。她极有资格向她的中国同胞们介绍这样一位作家,一位向土地共同体的所有公民——无论他们住在哪里——发表预言的作家。

侯文蕙翻译的前几版已经在中国引起了深刻反响,其中有多篇文章被收入选集、杂志,甚至中学和大学的语文与人文通识教材中。如《大雁归来》就已出现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这意味着中国的每个中学生都可以读到它们。每年,都有许多中国的访问者来到美国寻访威斯康星河畔利奥波德的沙乡农场。一旦到了那儿,他们也会参观新的利奥波德中心——利奥波德基金会的教育和活动场所,它是利奥波德的思想和他耕耘成果的具体体现。这个中心在二〇〇七年启用时,因其节能和环保的设计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度评价。

利奥波德基金会很高兴通过提供查理·施瓦茨的绘画光盘来协助侯文蕙这个新译本的出版,英文版《沙乡年鉴》从第一版就开始将施氏的这些富有召唤力的素描画用作插图。对于一个正经历着密集的经济增长及环境破坏的国家的读者来说,利奥波德文采飞扬的文章与其朴素的插图,可能会在一个远离其所在的时代和地方,激起对一个伟大的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觉悟、伦理意识,以及热爱和尊敬。


美国利奥波德基金会主席 苏珊 · 福莱德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